自制输入法:拼音输入法与HMM

创建于:发布于:文集:车轮滚滚

拼音输入法

输入法的基本功能是将键盘输入序列映射到另一种文字序列,例如键盘按下nihao这五个键,程序输出汉字“你好”。中文用户最常用的输入法应该是拼音输入法,现在来试试用Python写一个最简单的拼音输入法。

# 首先找一本汉字字典,然后把这个字典变成Python中的字典(
 
code_table = {
  'a': ['']
  'ai': ['', '', ''],
  # ...
}

用户每输入一个拼音,就在这个字典里查找对应的字,然后让用户从这个汉字列表里面选一个。这个输入法一次只能打一个字,如果要打词语,打句子呢?再去找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、歇后语大全,然后把这些信息通通存起来吗?这是个办法,但是我们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中文组合,总会有不在数据库中的句子或词组,如何创造一个当前数据库中没有的句子或词组呢?可以先将用户输入的拼音拆分,找出所有在现有数据库中存在的单字或词语,然后做一个排列组合。问题是,汉字存在大量的同音字,因此拼音输入法的重码率非常高,例如ni可能对应了几十个汉字,拼音序列越长,可能的组合就越多,能不能把最有可能的组合排在前面?

隐马尔可夫模型(Hidden Markov Model, HMM)

这部分的介绍是ChatGPT帮忙写的,建议读者阅读一些相关文章,如一文搞懂HMM

当我们在输入汉字时,汉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可以认为汉字之间存在着“亲缘关系”,有些汉字之间“关系很近”,例如在一篇文章中,“我”字的后面很可能是“的”字,“的”字的后面很可能是“是”字,这种关系称为二元关系。

HMM是一种能够建模序列数据的统计模型,能够考虑当前时刻的可见状态(拼音)和上一个时刻的隐含状态(汉字)之间的关系。在拼音输入法中,我们可以利用HMM来学习汉字之间的“亲缘关系”,并且根据输入的拼音序列来预测最有可能的汉字序列。

具体地说,在HMM中,我们使用一个二元模型来建模汉字之间的关系。在二元模型中,每个汉字只和它的前一个汉字有关,也就是说,每个汉字的出现概率只与它的前一个汉字出现的概率有关。这种模型非常适合用于建模汉字之间的“亲缘关系”。

通过训练HMM模型,我们可以学习汉字之间的转移概率和汉字对应拼音的概率。这些概率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给定拼音序列的最有可能汉字序列。因此,在拼音输入法中,我们可以使用HMM来帮助我们生成最有可能的汉字序列,从而实现自然的中文输入。

训练HMM

假设现在有一些原始中文语料(例如所有中文维基百科的词条文本),如何训练一个隐马尔可夫模型呢?首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,就是对于一个给定的拼音序列(可见状态链),我们知道有多少种隐含状态(可能的汉字),知道每一个汉字出现在另一个汉字后面的概率(转换状态),知道汉字对应的拼音的概率(输出概率),求最有可能的汉字序列(隐含状态链)。

根据我们的需求,开始训练HMM,首先可以把文章分割成一个个的句子,给每一个字都标注上拼音。遍历每一个句子,计算以下信息:

简化模型

由于汉字和拼音的数量很多,为了简要说明,在这里我假设中文的世界里只有三个拼音,九个汉字:

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
 
w1 = '', '', ''
w2 = '', '', ''
w3 = '', '', ''
 
init_prob = {
    '': 0.6, '': 0.3, '': 0.1
}
 
trans_prob = {
    '': {
        '': 0.1,
        '': 0.7,
        '': 0.2,
    },
    '': {
        '': 0.3,
        '': 0.3,
        '': 0.4,
    },
    '': {
        '': 0.4,
        '': 0.3,
        '': 0.3,
    },
    '': {
        '': 0.2,
        '': 0.2,
        '': 0.6,
    },
    '': {
        '': 0.1,
        '': 0.2,
        '': 0.7,
    },
    '': {
        '': 0.3,
        '': 0.3,
        '': 0.4,
    },
}
 
# 没有多音字,就默认输出概率emiss_prob[字][拼音]全为1
emiss_prob = defaultdict(lambda: defaultdict(lambda: 1))

暴力求解

对于一个拼音序列['ni', 'hao', 'ya'],我们可以先根据每一个拼音对应的所有的可能的字,得出所有可能的汉字序列(隐含状态链),然后我们对每一个可能的隐含状态链,求这个隐含状态链得到相应的可见状态链(确定的拼音序列)的概率,给出概率最大的那个隐含状态链就可以了。设这个概率为P,在这个例子里P等于I(W1) * E(W1 -> 'ni') * T(W1 -> W2) * E(W2 -> 'hao') * T(W2 -> W3) * E(W3 -> 'ya')。例如对于“你好呀”三个字,概率P为“你”字出现在句子开头的概率,乘以“你”的拼音是“ni”的概率,乘以“你”的下一个字是“好”的概率,乘以“好”的拼音是“hao”的概率,乘以“好”的下一个字是“呀”的概率,乘以“呀”的拼音是“ya”的概率。

import itertools
 
 
def count_prob(group):
    (c1, c2, c3) = group
    prob = init_prob[c1] * emiss_prob[c1]['ni'] * trans_prob[c1][c2] * emiss_prob[c2]['hao'] * trans_prob[c2][c3] * emiss_prob[c3]['ya']
    return (prob, ''.join(group))
 
result = sorted([count_prob(i) for i in itertools.product(w1, w2, w3)], key=lambda x: x[0], reverse=True)
for i in result:
    print(f"text: {i[0]} prob: {i[1]}")
 
"""
result:
text: 0.294 prob: 你好呀
text: 0.084 prob: 你好鸭
text: 0.063 prob: 泥好呀
text: 0.054 prob: 泥号呀
text: 0.048 prob: 你毫呀
text: 0.048 prob: 泥毫呀
text: 0.042 prob: 你好压
text: 0.036 prob: 你号呀
text: 0.036 prob: 你毫压
text: 0.036 prob: 你毫鸭
text: 0.036 prob: 泥毫压
text: 0.036 prob: 泥毫鸭
text: 0.024000000000000004 prob: 尼号呀
text: 0.020999999999999998 prob: 尼好呀
text: 0.018 prob: 泥号压
text: 0.018 prob: 泥号鸭
text: 0.018 prob: 泥好鸭
text: 0.012 prob: 你号压
text: 0.012 prob: 你号鸭
text: 0.012 prob: 尼毫呀
text: 0.009 prob: 泥好压
text: 0.009 prob: 尼毫压
text: 0.009 prob: 尼毫鸭
text: 0.008000000000000002 prob: 尼号压
text: 0.008000000000000002 prob: 尼号鸭
text: 0.006 prob: 尼好鸭
text: 0.003 prob: 尼好压
"""

维特比算法

暴力求解的方法对于拼音序列比较短的情况还可以接受,但是对于长度较长的拼音序列,可能性的组合数会非常大,计算复杂度会指数级增长,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现在再一次回顾一下暴力求解的过程,只是这次分三步来算:

prob_map = {}
 
# 首先让拼音序列只有“ni”,对应的只有w1这三个可能的汉字
count = 0
for c in w1:
    prob_map[c] = init_prob[c] * emiss_prob[c]['ni']
    count += 1
 
print(prob_map)
print(f"计算次数:{count}")
 
# 现在拼音序列加上“hao”,对应的可能的汉字数量为w1和w2的笛卡尔积,有9种可能
count = 0
for (c1, c2) in itertools.product(w1, w2):
    prob_map[f"{c1}{c2}"] = init_prob[c1] * emiss_prob[c1]['ni'] * trans_prob[c1][c2] * emiss_prob[c2]['hao']
    count += 1
 
print(prob_map)
print(f"计算次数:{count}")
 
# 第三步,拼音序列加上“ya”,对应的可能的汉字序列有27种可能
count = 0
for (c1, c2, c3) in itertools.product(w1, w2, w3):
    prob_map[f"{c1}{c2}{c3}"] = init_prob[c1] * emiss_prob[c1]['ni'] * trans_prob[c1][c2] * emiss_prob[c2]['hao'] * trans_prob[c2][c3] * emiss_prob[c3]['ya']
    count += 1
 
print(prob_map)
print(f"计算次数:{count}")
 
"""
result:
{'你': 0.6, '泥': 0.3, '尼': 0.1}
计算次数:3
{'你': 0.6, '泥': 0.3, '尼': 0.1, '你号': 0.06, '你好': 0.42, '你毫': 0.12, '泥号': 0.09, '泥好': 0.09, '泥毫': 0.12, '尼号': 0.04000000000000001, '尼好': 0.03, '尼毫': 0.03}
计算次数:9
{'你': 0.6, '泥': 0.3, '尼': 0.1, '你号': 0.06, '你好': 0.42, '你毫': 0.12, '泥号': 0.09, '泥好': 0.09, '泥毫': 0.12, '尼号': 0.04000000000000001, '尼好': 0.03, '尼毫': 0.03, '你号压': 0.012, '你号鸭': 0.012, '你号呀': 0.036, '你好压': 0.042, '你好鸭': 0.084, '你好呀': 0.294, '你毫压': 0.036, '你毫鸭': 0.036, '你毫呀': 0.048, '泥号压': 0.018, '泥号鸭': 0.018, '泥号呀': 0.054, '泥好压': 0.009, '泥好鸭': 0.018, '泥好呀': 0.063, '泥毫压': 0.036, '泥毫鸭': 0.036, '泥毫呀': 0.048, '尼号压': 0.008000000000000002, '尼号鸭': 0.008000000000000002, '尼号呀': 0.024000000000000004, '尼好压': 0.003, '尼好鸭': 0.006, '尼好呀': 0.020999999999999998, '尼毫压': 0.009, '尼毫鸭': 0.009, '尼毫呀': 0.012}
计算次数:27
"""

可以发现,最终的概率是一个乘法运算的结果,根据我小学数学的知识,如果两个正数相乘,那这两个数越大,结果就应该越大。如果说我们在第二步计算的时候,不再考虑所有的排列组合,而是直接把第一个字固定为上一步求出来的概率最大的“你”,是不是就能保证结果是最大的呢?毕竟只要是正数相乘(这里的概率显然都是正数),那么乘上一步的最大值,一定比乘上一步不是最大的值得到的概率值要

现在来介绍一下维特比算法,维特比算法是一种动态规划的算法,可以在计算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,得到概率最大的隐含状态链。维特比算法的思路是,对于每个时刻,计算到达该时刻的所有隐含状态链中概率最大的那一个,直到计算到最后一个时刻,得到最终的概率最大的隐含状态链。

具体地,我们定义一个矩阵V,其中V[t][i]表示在时刻t,隐含状态为i的最大概率(也就是到达状态i的所有路径中概率最大的那一条路径的概率),然后逐个时刻进行计算,直到计算到最后一个时刻,得到概率最大的隐含状态链。

计算方法如下:

  1. 在t=1时刻,对于每个隐含状态i,令V[1][i] = I(W1) * E(W1 -> yi);
  2. 在t>1的时刻,对于每个隐含状态i,计算V[t][i]:

V[t][i] = max(V[t - 1][j] * T(j -> i) * E(i -> yi))

其中max操作表示求最大值,j表示上一个时刻的隐含状态,T(j -> i)表示从j状态到i状态的转移概率,E(i -> yi)表示i状态对应的汉字输出为yi拼音的概率。最后,在所有时刻中,找到概率最大的隐含状态链。

obs = ['ni', 'hao', 'ya']
 
V = { k: {} for k in range(len(obs))}
# 加一个look back方便回溯
look_back: list[tuple[float, str]] = [ (0, '') for _ in obs ]
 
count = 0
 
# 时刻0
t = 0
for c in w1:
    prob = init_prob[c] * emiss_prob[c]['ni']
    V[t][c] = prob
    if prob > look_back[t][0]:
        look_back[t] = (prob, c)
    count += 1
 
t += 1
# 时刻1
for (pinyin, words) in zip(obs[1:], (w2, w3)):
    for c in words:
        (prev_max_prob, prev_state) = look_back[t - 1]
        cur_prob = prev_max_prob * trans_prob[prev_state][c] * emiss_prob[c][pinyin]
        V[t][c] = cur_prob
        if cur_prob > look_back[t][0]:
            look_back[t] = (cur_prob, c)
        count += 1
 
    # 时刻+1
    t += 1
 
print(f"V:{V}")
print(f"最可能的隐状态链:{[c for (_, c) in look_back]}")
print(f"最大概率:{look_back[-1][0]}")
print(f"结果字符串:{''.join(c for (_, c) in look_back)}")
print(f"计算次数:{count}")
 
"""
result:
 
V:{0: {'你': 0.6, '泥': 0.3, '尼': 0.1}, 1: {'号': 0.06, '好': 0.42, '毫': 0.12}, 2: {'压': 0.042, '鸭': 0.084, '呀': 0.294}}
最可能的隐状态链:['你', '好', '呀']
最大概率:0.294
结果字符串:你好呀
计算次数:9
"""
 

可以发现循环的次数比暴力解法要少,维特比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(T * N^2),暴力解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(N^T),其中T是时刻数(拼音序列长度),N是隐含状态数(拼音对应汉字数),拼音对应的汉字状态数不会太多,因此当拼音序列越长的时候,暴力解法的时间复杂度就随指数级别增长,相比之下维特比算法就更高效了。

实践中的一些问题

以上已经实现了一个维特比算法的核心部分,但是如果真的要做一个可以用的输入法程序,还是存在不少实践上的问题的,未来有空可以再单独写一些文章来谈一谈。

语料处理问题

  1. 注音不准确

直接从互联网上获取的语料,如维基百科文本、百度贴吧文本,这些中文文本本身是没有拼音标注的,人工一个个去标未免太麻烦,这里可以利用一些汉字转拼音的程序去做,但是有一些多音字比较麻烦,程序生成的未必是正确读音。

  1. 语料文本太杂

原始语料里可能存在英文、阿拉伯数字混杂的情况,如果直接不处理它们,难免会造成失真,例如“今天8号”,去掉阿拉伯数字,就变成“号”紧跟在“天”字后面了,影响了转换概率的计算。如何去处理它们又是个复杂的问题,例如混在中文中的时间“1070-1138年”、“12:59分”,需要想个办法妥善处理。

真实世界的输入

在算法的核心部分,我们一直把输入的拼音当作一个序列,序列中的每一个元素刚好是一个单字的拼音,然而实际输入法中,用户输入一一串字符串,如“jintiantianqibucuo”,还需要有个办法能把拼音拆分开,拆分的时候也有问题,如“tian”是一个整体还是“ti”和“an”两个拼音呢?

与时俱进

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发展,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涌现一批新的“热门词条”,是不是要不停地更新语料?语料库越来越大,训练出来的模型参数越来越大,是不是磁盘空间占用,程序的内存占用也会水涨船高?模型的精度是否随着语料库的增长而线性增长?

计算问题

最后一个问题是计算的平滑处理。在维特比算法中,浮点数的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。由于计算机的存储精度有限,因此在计算转移概率时需要进行平滑处理,以避免数值上溢或下溢的问题。

除了计算机的存储精度有限之外,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会导致计算平滑处理的必要性。

一方面,语言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,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情况。当我们遇到一些新词或者生僻字时,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来支持计算,就会出现概率值为0的情况。这时候如果不进行平滑处理,就会导致整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。

另一方面,语料库的大小和质量也会影响到计算平滑处理的必要性。如果我们的语料库比较小,很容易就会出现数据稀疏的情况,导致一些概率值为0。而如果我们的语料库质量较差,比如存在大量的噪声和错误数据,那么这些错误数据也会影响到模型的精度,因此需要进行平滑处理来弥补这些问题。

EOF
Githubmastodonrss-box
Copyright © 2020-2024 Elliot